第245期:《甘肃农业大学报》

下一版>

<上一版

日期:[] -- 第245期 -- 版次:《甘肃农业大学报》
【文苑览胜】

品读《伏羲堂基铭》

   期次:第245期   作者:陈贵仁,史勇强,高熙韧   查看:37   

 

在甘肃农业大学7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在南大门的伏羲堂前,安放了一块巨大的景观石,那如行云流水般的彩色条纹,灵动俏丽,典雅大气,成为校园的一处新景点。

该石由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捐赠,正面是“敦品励学”四个大字,取自校训。背面镌刻着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为国立兽医学院所写的《伏羲堂基铭》,全文如下:

瀚海西  暨金微  天苍茫  水清漪  碛礧砢  草萋菲  牧群牲  宗宓羲

物吾與  思弘施  六畜疾  我为医  人乐康  畜蕃滋  大且久  眎兹基

中华民国卅六年九月  国立兽医学院

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长朱家骅 奠基

这首“基铭”实际上是一首三言诗。它大气磅礴,吐属大雅,字式严整,充满了豪壮之气。10月8日晚,学校在校庆70周之际首演的话剧《盛彤笙》,结尾就用了这首“基铭”。饰演“盛彤笙”的学生演员铿锵有力地朗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之力。但它创作于69年之前,又是古腔古调,其中很多遣词用句离现时代较远,今人一时难以明白其中之义。现特根据本人的理解,试作品读,以飨读者,并与同好探究真义。

“瀚海西 暨金微”。其中的“瀚海”,并非烟波浩渺的大海,而是形容西北连绵起伏的大沙漠。南齐诗人孔稚珪在《白马篇》中,就有“横行绝漠表,饮马瀚海清”之句。古时周祈《名义考》称:“以沙飞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诗中的“金微”,指山名,即今天的阿尔泰山,唐时在此设金微都督府。唐诗人郭震《塞上》一诗中,就有“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之句。这里,是指在大漠戈壁的西面,就是辽阔的边陲之地。

“天苍茫 水清漪”。这句大家都比较熟悉,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句,意指天空和大地是那样雄浑苍茫,清澈的湖水在微风下泛起阵阵涟漪,展现了大西北辽阔雄浑之势和自然环境的壮美。

“碛礧砢 草萋菲”。碛(音“戚”)指浅水中的沙石;礧(音“雷”),击石发出的声音;砢,石头累积状;萋,茂盛的牧草。意指这里既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又有水草丰美的辽阔牧区。

“牧群牲 宗宓羲”。宓(音“伏”)羲,又称伏羲,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中华文明的创始人,出生于甘肃大地。他始作八卦,教民渔猎,驯养牲畜,正姓成婚,开启文明,泽被后人。此句指这里的各民族同胞,在这风吹草低的原野上,继承着伏羲开创的事业。

“物吾與 思弘施”。作者认为造物主给了中华民族这样一块富饶的土地,我们就要志存高远,使这里成为我们施展抱负、富国强民的舞台。

“六畜疾 我为医”。伏羲不但是人文始祖,而且是兽医的始祖。作者勉励兽医学院的学生要发扬伟大的人类之爱和披荆斩棘的创造精神,做“新时代的伏羲”,要深入牧区,不避艰辛,广施仁术,解除牲畜的疾病,增进牧民的幸福。

“人乐康 畜蕃滋 ”。作者衷心地希望在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努力下,人民幸福安康,牲畜繁育发展,人畜同登寿域。

“大且久 眎兹基”。眎(即“示”),这个之意。全诗的最后,作者殷切期望国立兽医学院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这就是他为国立兽医学院奠基所作的铭文。

作者胸怀千古,意境高远,仅短短的48个字,就道尽了西北那辽阔的疆土、壮美的草原以及伏羲的情怀、兽医的责任。寄托着教育兴国、民族昌盛的崇高理想,体现了为国为民的胸襟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气度,使新时代的畜牧兽医工作者顿感豪气在胸,责任在肩,决心继承伏羲之业,造福苍生。

基铭的作者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先后留学瑞士、德国,192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教德语,年仅24岁。朱家骅后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校长,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和学界泰斗。此后还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多项重要职务。1946年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北创办独立兽医学院后,朱家骅深知只有卓越的校长才能办出卓越的学校来,所以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为兽医学院选一个好校长。经辛树帜推荐,选定了德国的双料博士、中央大学教授盛彤笙。后来,盛彤笙不负众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办起了一所亚洲唯一的独立兽医学院。1947年,盛彤笙拟在兰州小西湖建造一座集教学、科研、办公于一体的兽医馆,他将该馆命名为“伏羲堂”,请朱家骅为国立兽医学院写了这首“基铭”,并想请他在伏羲堂落成之日前来剪彩。朱家骅心中也一直惦念着这所学校,1948年他计划到新疆视察的同时,顺道来兰州视察国立兽医学院。后来,因国共交战,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朱家骅终于未能成行大西北,乃委托兰大校长辛树帜代其出席剪彩仪式。这首基铭在伏羲堂落成之后,盛彤笙将其勒石刻铭,镶嵌在伏羲堂大门左侧,成为永久的纪念。

 

甘肃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597次访问,全刊已有924541次访问